close

069

 

苑裡藺草編織起源為清雍正時期,現有名的大甲帽蓆,其實應正名為苑裡帽蓆

日治初期,苑裡對外交通不方便,蓆製產品皆由大甲檢查出口,因而被誤稱為大甲帽蓆

 

107

 

藺草是一種屬於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大甲藺、苑裡藺

藺草的莖成三角形中空,葉山退化,高度約1~2公尺,隨著生長季節的不同,高度或有變化

形態呈三角形,花叢的形狀略似松果,呈橢圓形或圓錐狀

剛結果時為綠色,待漸漸轉成淡褐色,即表示已成熟,可以收割了

 

088

095

 

藺草大致可分為鹹水草與淡水草,鹹水草生長於海邊一帶

通稱為鹹草(閩南語)或燈心草,品質較粗硬,一般常用來綑綁貨物

淡水草就是用來編織苑裡帽蓆的原料,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苑裡藺」、「蓆草」

苑裡藺草栽種在水田中,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稻禾,每年2~3期的收穫,因氣候或播種的時間而異

 

083

 

從種植到生產的過程,大約可分為「選苖」「耕田」「插秧」「定期施肥」「3個月成長期」

「收割」「曝曬乾燥」「收成」「整理」「加工」而成為可進行編織的材料

 

084

086

 

藺草編織是苑裡的百年傳統產業,早在清朝末年即開始流傳

日治時期開始外銷到日本,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達到高峰

苑裡的女人不學針線刺繡,而必須學習編織草蓆,作為家中主要的收入

當時一個家庭若是有一個人會編織蓆帽,就可以養活六口人

 

085

087

089

081

082

 

傳說清朝年間,有兩位居住在苑裡的平埔族婦人

把大安溪下游兩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然後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

 

102

 

後來有一位雙寮社的婦人,將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

同時她為了加以善用藺草,於是把野生的藺草苗移植到水田種植

其他社的婦人也開始學習依此方法種植藺草,而藺草編織工藝也隨著材料取得便利而興盛

 

099

 

漢人向平埔族人學習編織藺草的手藝,逐漸改良種植技術與編織方法

於是發展出後來的「苑裡藺」

藺草編織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然而直到今天

在苑裡仍舊可以看到婦女群聚編織蓆帽的景象

 

104

 

館內也有些許的藝術品

 

073

074

076

091

092

094

101

 

入門口迎賓的是一隻大耳狗相當逗趣

 

072

071

070

109

106

 

同行的這三個熟女還是喜歡附近公路邊的這片油菜花田,因為她們在此流連了半天搞自拍

 

111

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