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618

 

陶板屋和風創作料理從招牌、室內設計到菜色等都有別於傳統的日本料理店

同屬王品台塑牛排的企業系統的陶板屋,在其菜單及菜量上完全可見王品企業的經營風格

 

IMG_1622

 

上一次吃陶板屋是好幾年前在內湖的分店

吃完一次就對他有記憶點,所以這次來並不生疏

不過菜色好像有變更

 

IMG_1619

 

日本料理講求精緻、清爽的特質,打造「和風洋食」的餐飲體驗

物超所值的價格,將沙拉、前菜、主餐、甜點等美味料理一網打盡

 

IMG_1633

IMG_1634 (1)

 

彩蔬牛筋溫沙拉:服務生說這2道各自有不同的調味,可以分開吃

彩蔬沙拉:是搭配和風醬汁,滿滿的蔬菜種類很多

兒子吃起來說很清甜口感也很多元,配上微鹹的和風醬汁很搭,看起來份量也不小

牛筋燉得軟爛,肉質很有嚼勁,湯汁嚐起來就像是牛肉高湯

其實單吃就像是一碗小小的牛筋湯,味道濃度剛剛好!

 

IMG_1635 (1)

 

奶茶的味道很普通,我覺得飲料部分陶板屋還要加強

 

IMG_1638

 

海鮮水果沙拉:看起來很清爽很開胃,搭配盤子上的百香果果醬會更甜美喔!

 

IMG_1639 (1)

IMG_1654  

 

帶著阿弟咕一起去,沒想到送一套兒童餐

 

IMG_1660 (1)

 

醬燒杏鮑菇:杏鮑菇的口感軟中帶嚼勁,有一點點像在吃肉的口感

 

IMG_1644 (1)

IMG_1645

IMG_1646

 

牛肉湯:牛肉相當軟嫩

 

IMG_1647 (1)

 

北海道起司濃湯:乍看之下以為是玉米湯

 

IMG_1648 (1)

IMG_1650 (1)

 

整串直接拿起來,沾取醬汁一層一口,吃法方便且有趣

 

IMG_1651

 

香蔥鮭魚炸飯糰:大大的炸飯糰搭配著芥末沾醬

IMG_1652 (1)

IMG_1653

IMG_1656

 

香蒜瓦片牛肉:一份4塊招牌料理,茄子、山藥、蒜片;蒜片煎得像餅乾一口接一口吃ㄙㄨㄚˋ嘴耶!

單吃原味的牛肉味道就很棒,要有一定的高品質才有這樣的滋味

 

IMG_1661

 

媳婦吃的是 陶板海陸   由陶板牛肉與魴魚組合而成

牛肉六分熟有點血水 但是是熟的 口感就是很嫩媳婦說很不錯吃 

 

IMG_1664 (1)

 

兒子吃的是魚排,這魚肉質鮮甜、又滑嫩,它所使用的魚就是"魴魚" 

這種魚沒有腥味,口感跟鱈魚近似,但肉質又比鱈魚Q

 

IMG_1662 (1)

IMG_1665

 

用椰漿熬煮的紫米加上一球芋泥芋泥綿密不死甜

搭配同樣不甜膩的紫米,不錯吃!

冷月紫米:芋頭綿綿密密帶著微甜香氣,紫米紅豆甜甜溫溫熱熱,很適合女生選擇~

 

IMG_1666

IMG_1667

 

陶板屋的餐點水準都很不錯

服務人員也都很注意要加熱茶等等的小細節

王品集團的服務果然很厲害,生意會這麼好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咩

 

IMG_1669

 

這天我們是來到國父紀念館店

此次聚餐還蠻令人感到溫馨的,怎麼說呢??

因為這次是撞日,在很舒適的氛圍下渡個愉快的母親節,那種感覺很真棒

 

IMG_1678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607

 

十號胡同”聽說跟香港食家蔡瀾有關

就是把全馬27家老字號食肆聚集在一個美食坊內

並由蔡瀾站台推介﹐推廣傳統美食文化吧

可挑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加上價錢不貴

我佔位子由孩子們拿食物回來讓我品嘗就夠了

 

IMG_1608

IMG_1609

 

現在是下午快兩點了,此刻還是很多人

兒子端回來的檳城鴨蛋炒粿條~ 哇﹗真的太美味了

這裡有點像台灣的小吃攤,吃吃喝喝~ 談談天﹐不亦樂乎~

 

IMG_1606

 

因為時間太少﹐行程太緊﹐所以只能說走馬看花﹐急急的去﹐匆匆的回來

倒像是一場夢﹐是幻是真﹖雖然如此﹐因為拍了照片作記錄

這畢竟還是真實的﹐而且這是不在計劃之內的大馬之旅 

 

IMG_1512

 

吃完午餐就要搭捷運到機場回家,結束這趟旅行,以下都是在捷運上拍的

 

IMG_1416

IMG_1417

IMG_1418

IMG_1419

IMG_1421

IMG_1434

IMG_1433 

IMG_1423  

IMG_1507

IMG_1422

IMG_1510

 

車窗外的美景 ,再見了大馬最後的街景瀏覽

 

IMG_1424

IMG_1426

IMG_1427

IMG_1428

IMG_1430  

 

每一個人總有一個心情小站,停駐的不是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山水風景,而是肯陪我旅行的兒女

這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心中些許不捨及留戀 畢竟,這是我難得想要到的國度【澳洲】

感謝小兒子和大女兒花了這麼多的旅費,和讓我畢生最嚮往的直升機俯瞰雪梨

還有這麼高檔的餐點食物,我想此生只有這麼一次的奢華了,永銘我心無限的感謝.......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MG_1553

 

雙子星的百貨公司歡慶春節的氣氛濃厚

從首都吉隆坡到全國各地華人聚居區或中國城

紛紛掛起大紅的燈籠,貼起春聯,烘托節日氣氛

商場裏擺滿了年貨可謂豐富多彩華人過新年象中國人一樣

馬來西亞華人比較傳統,對自己的各種節日都很重視

春節就更不用說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IMG_1563

IMG_1567  

 

這裡的華人過年和台 灣有點不一樣,民眾要吃過娘惹風味的「新年餅」

而我們都習慣吃年糕、發糕、菜頭糕

 

IMG_1564

IMG_1566

 

因為太早來百貨公司的專櫃都還沒開門,只能照照中庭的景象

 

IMG_1551

IMG_1552

 

這是百貨公司後們出口處的一片公園,人造景象非常美麗

 

IMG_1555

IMG_1557

IMG_1558

 

後門的空地也很寬廣,遊客可來散散步,連僧侶也會來賞景

 

IMG_1559

IMG_1560

IMG_1561

 

這是雙子星百貨公司的後門,可繞到公園走走

 

IMG_1562

 

這是雙子星百貨公司的前門入口處

 

IMG_1521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G_1527

 

一進吉隆坡市即可發現兩座相連的獨特建築物坐落於市區

其建築猶如兩隻銀色的玉蜀黍由地面直奔天際、高聳入雲

N年前來這裡記得買很多錫製品~酒杯~茶壺~茶杯~還一座巴黎鐵塔

如今再遊景象完全不同,沒想到它們進步的真快

在台北市的101大樓還沒落成之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並一直是馬來西亞人引以為傲的建築物

 

IMG_1524  

雙子塔的設計風格體現了吉隆坡這座城市年輕、中庸

現代化的城市個性,突出了標志性景觀設計的獨特性理念

兩棟高達452公尺、各88層樓的建築物,以伊斯蘭教八角形的建築結構層層相疊

IMG_1528

IMG_1529

IMG_1530

IMG_1518

IMG_1562  

IMG_1532

IMG_1535

IMG_1545

IMG_1547

 

有看過我們台灣有警衛身劾真槍實彈在巡邏的嗎?真是奇景

 

IMG_1548

IMG_1550  

IMG_1537

IMG_1538

IMG_1541

 

雙子塔周一休息,星期二到星期日,早上8:30AM即可排隊索票,只是票價很貴(成人RM80)…

如果要登塔的話,一定要早去排隊,因名額只有800名。我覺得RM80真的太貴了

但是兒子說:既然來了就上去看看感受感受別人的榮耀

 

IMG_1549

IMG_1542IMG_1544  

IMG_1568

IMG_1571

 

上塔觀賞的人種還真多,難怪警衛需要隨身佩帶真槍實彈

 

IMG_1572

IMG_1573

IMG_1574

IMG_1577

IMG_1578

IMG_1526  

 

第41~42層樓間由一座長達58公尺的塔橋(Sky Bridge)相連,每天可開放800名旅客行走參觀

中間的塔橋,除了具備支撐穩定兩棟大樓的用途,也可作為兩棟大樓間的通道

平日上午和下午各一次開放遊客到上面參觀,不過必須事先登記,而且有人數限制

 

IMG_1599  

 

站上天橋登高望遠,從雲端俯視吉隆坡的好地方,城市的景象一覽無遺,美景盡收眼底

 

IMG_1598  

 

雙子塔的空中走廊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過街天橋

關於雙子星塔建造過程有一些傳聞, 有人說左右兩座塔分別由日本人及韓國人同時建造

但過程中發現韓國人蓋的塔越來越歪斜,於是趕緊在41,42 樓處加設一座 Sky Bridge 來支撐

想起日韓本是世仇, 積怨已深, 類似上述這種穿鑿附會的傳聞不勝枚舉

 

IMG_1584

 

吉隆坡的建城始於西元1857年,一位馬來王者阿布都拉帶領一群錫礦工人

在尋找錫礦時於這個匯流處上岸,結果在河流上游處找到了錫礦

之後大約是在1859年的時候,兩個中國商人到這裡來發展,當時的吉隆坡還相當荒涼

沒想到中國商人開的小店因位於交通要道,又靠近錫礦產區

因此生意十分興隆,就在錫礦業的帶動下,此地便成為一個小型貿易站和開礦者的集中地

 

IMG_1590

IMG_1592  

IMG_1591

 

今天的吉隆坡不再是昔日的錫礦小鎮,搖身一變為世界知名的國際都市

它不但是馬來半島的政經核心,也是東南亞重要的貿易大城市

在1998年雙子星塔落成之後,更將吉隆坡的現代形象推上一層

 

IMG_1594

IMG_1593  

IMG_1596

IMG_1601

IMG_1602

IMG_1603

IMG_1604

IMG_1605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G_1499

 

當年來吉隆坡是1990年的事了,老實說這清真寺我進去過,依稀記得進去還要換上長袍

裡面的構造全都忘了,這次重遊遇上整修所以沒有進去,四周多了很多高樓大廈

裡這裡天亮的很晚現在大概是早上的八點,好像台北的六點半,天沒很亮不會太熱很好逛

 

IMG_1498

 

馬來西亞國家清真寺位於首都吉隆坡市的中心地區,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

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馬來西亞首任總理拉赫曼1957 年倡議修建,並於1965 年全部竣工的

 

IMG_1495

 

清真寺的建築造型非常優美,氣勢恢弘

式樣與裝飾同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的三大清真寺有很多相似之處

是由馬來西亞的建築設計師考察了世界上主要伊斯蘭國家的清真寺之後設計建造的

 

IMG_1441  

IMG_1443

IMG_1461

  

大廳的屋頂是由49個大小不等的圓拱組成的,最大的圓拱直徑有45米

呈18條放射星芒,意思是代表馬來西亞全國的13個州和伊斯蘭教5基

大尖塔塔尖的形狀像火箭,涵意為伊斯蘭教可以與科學相比。此塔全高 73 米

 

IMG_1494

 

寺佔地面積5.5公頃,主要建築有:祈禱大廳、大尖塔、陵墓和教堂辦公大樓等

祈禱大廳寬闊、高大,可以同時容納8000人在此祈禱,所以有些重大的宗教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IMG_1471

IMG_1470

IMG_1472

IMG_1435  

IMG_1473

 

在國家清真寺的後面建有造型優美的陵墓,清真寺和陵墓之間有萬橋廊相通

陵上有遮陽圓頂,陵內只有六、七個墓穴,因為這裡只安葬伊斯蘭教的“國家英雄”

即只有曾經擔任過國家總理職務的人才可以葬在這裡(墓園在後面我們沒去拍照)

副總理在職時逝世的也可葬在此地,目前這裡有前總理拉扎克和前副總理伊斯梅爾的墓

 

IMG_1445

IMG_1476   

IMG_1465

 

設計莊嚴肅穆,而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它既是馬來西亞舉行國家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

也是著名的風景勝地,來此朝聖禮佛的國內外遊客眾多

 

IMG_1464

IMG_1456  

IMG_1462

IMG_1463

IMG_1461

IMG_1459

IMG_1455

IMG_1451  IMG_1452

IMG_1503  

IMG_1442

 

來到這裡本想進去參觀的,遇到維修不開放有點失望,只好提早搭捷運到雙子星塔逛逛了~~~

 

IMG_1440

IMG_1439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486

 

從歐洲搭機回台灣在吉隆坡轉機,班機時間的關係在這逗留了將近八個鐘頭

因此就在吉隆坡到處逛逛囉~~

 

IMG_1483  

 

獨立廣場坐落於蘇丹阿都沙末大廈對面,面積約8.2公頃,綠草如茵的廣場,其實極具歷史價值

在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國旗開始在此飄揚,象征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

 

IMG_1481  

 

廣場內類似都鐸王朝樣式結構建築物是在1890年建立

後來到了90年代中期,整個地方被重建,以容納一個地下停車場

購物及餐館的商場,操場則繼續獲得保留。如今,偶爾這裏還會有舉行板球比賽

 

IMG_1444

 

吉隆坡一帶居住了許多的華人,佔了人口比例將近40%

本地的華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普通話)、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

因此中國人、香港人、台灣人到吉隆坡自助旅行完全不會有語言障礙!

尤其吉隆坡的華人祖籍多來自廣東省,因此在路上常常可聽見華人之間相互用廣東話交談

讓人錯覺好像來到了香港!值得一提的是吉隆坡亦居住了許多中國人

香港人和台灣人,通常都是因為工作、經商、配偶等原因而在此定居

 

IMG_1446

 

華人的中華文化、印度人的印度文化,民族交匯的情形下

又衍生出許多次文化,如華人與馬來人通婚後的第二代「峇峇娘惹」

尤其近年來馬來西亞旅遊局推出「我的第二家園計畫」後

外國移民的人數更是大幅上升!因此說吉隆坡是真正的「世界民族大熔爐」也不為過!

 

IMG_1447

 

一大早就到獨立廣場遊客稀少一路很好拍

 

IMG_1448

IMG_1449

IMG_1450

IMG_1467

IMG_1468

IMG_1477

IMG_1478

IMG_1481

IMG_1484

 

廣場對面的另一端,是一個令旅客倍感心曠神怡的休息處

在流水潺潺的噴水池旁昂然屹立著一排柱廊,美不勝收

 

IMG_1485

 

居住在馬來亞半島的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推舉東姑·阿布都拉曼向英殖政府爭取獨立

於1957年8月31日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贊同下,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

同年,以君主立憲聯邦成立一個新的國家。故此,東姑·阿布都拉曼就成為馬來西亞

(當時稱為馬來亞)的國父,同年擔任第一任首相

 

IMG_1487

 

這些照片大概就是歷年的首相吧!

 

IMG_1488

IMG_1492

IMG_1500

IMG_1493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120

雪梨塔原本由安普有限公司(AMP Limited)所管理,因此稱為安普塔

直到2001年12月由西田集團接手管理才改名為雪梨塔

本塔是澳大利亞第二高獨立建築,該塔高度為305米(1,001尺)

同時也是南半球第二高的觀光塔(僅次於紐西蘭天空塔

雪梨塔主要分成3個部分,且都完全對外開放。

一個是在250米(820尺)高的觀景台,是用透明窗戶完全隔離的360度觀景平台,並且附設禮品店

在高度260米(853尺)處有一個叫做「雪梨塔空中走廊

(Sydney Tower Skywalk)的露天觀景平台,但只供事先預約的遊客上去參觀

雪梨塔的最高人數限制為960人。塔內共有3部雙層升降機

升降機速度視當下風速而定,從一樓到雪梨塔空中走廊最快只要40秒

(此訊息來自維基百科)

IMG_0358

 

這次自助旅行沒有上雪梨塔只有逛街時看到就拍,就有各種不同的景觀

 

IMG_0361

 

澳洲兩百多年英國殖民後的歷史也許相較下沒有深遠的飲食文化

對於習慣重調味的華人也許無法欣賞澳洲人簡單新鮮原汁原味的料理

其實澳洲有相當品質優異的牛肉,羊肉,海鮮和蔬菜水果

在澳洲家庭裡肉類幾乎可以說是最主要的食物

除此之外,各類蔬菜、麵包、麵、飲料、米飯,都可以很方便的在超級市場買到

雖然他們以西式餐飲為主,但澳洲人算是吃白米飯相當多的西方人

 

IMG_0409

IMG_0426

IMG_1120

IMG_1123

IMG_1119

一趟長途旅行,沿途欣賞了好些美麗風景

這是我第一次來,街上多了穿著入時的時髦男女,澳洲的建築很美

有精雕細琢的裝飾,有金碧輝煌的門廳,有經典古香文化的建築,但不多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251

 

逛岩石區比較有文化歷史的區域 ,經過這家大飯店就進去參觀參觀囉~~

古色古香的建築用具還很現代化,一點都不會有衝突感,還很時尚ㄋㄟ

 

 

IMG_1254

IMG_1257

IMG_1250 

 

(Sotheby's),是一家拍賣行,以拍賣藝術品及文物而著稱,這家飯店也有展示品

因為路過就近來欣賞這家高檔的飯店,我們住不起指進來純欣賞

 

IMG_1258

IMG_1259  

IMG_1261

IMG_1260

IMG_1264

IMG_1283  

IMG_1263

IMG_1262

IMG_1267

IMG_1307

IMG_1308

 

逛完看不懂的骨董,午後最好的去處就是百貨公司的甜點區

 

IMG_1342  

 

櫥窗內的甜點就是女人的最愛,樣樣只買一個分著品嚐,因為消費實在太高了

 

IMG_1255

IMG_1310

IMG_1311

IMG_1334

IMG_0356  

 

我們來的時候正是華人的過年,澳洲百貨公司也有過年的氣氛

 

IMG_1336

IMG_1337

IMG_1338

IMG_1340

IMG_1341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279

 

達伶海港位在雪梨市中心

它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完美賞海景的地點

除了名字取的浪漫之外

更因為其地理位置

讓達伶海港周圍相伴許多雪梨主要的旅遊景點

 

IMG_0284

 

連接達令港兩岸的派拉蒙橋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動操作雙翼橋

當有大船入港

橋樑會從中間斷開朝兩邊旋轉

讓船隻進入克卡灣

 

IMG_0286

IMG_0287

 

在派拉蒙橋上拍港景真是美斃了

這條派蒙大橋以前車子可以在上面跑

因為達令港的都市更新,這裡現在規劃為行人徒步區

 

IMG_0288

IMG_0289

IMG_0290

IMG_0291

 

在歐洲人還沒入侵澳洲之前

這裡的原住民Cadigal人稱此地為Tumbalong(發現海鮮的地方)

後來英國人來了,因為這個海灣好長好長,所以叫做「長灣 Long Cove」

然後又看到原住民吃完的貝殼丟在這裡都快成個小山丘了,於是又改叫「扇貝灣 Cockle Bay」

直到最後,1826年為了討好當時的總督,改名為「達令港

 

IMG_0277

IMG_0292

 

1812年,原本是漁碼頭與市集的這裡,改為商業運輸港口

而很多移民就是從達令港踏上澳洲土地

1970年代這裡已經荒廢了,直到1984年展開澳洲最大的都市重建計畫

1988年,達令港重生了,成為熱鬧的休憩與商業中心.......

 

IMG_0278

IMG_0280

IMG_0281

IMG_0282

 

達令港原為澳洲最大的羊毛輸出港

隨著羊毛工業衰退

1988年澳洲政府推動整建計劃

將港區內工廠、倉庫、造船廠等舊房舍重新規劃

建立出多功能中心

還有具備國際水準的會議廳和展覽中心

 

IMG_0283

IMG_0296

IMG_0293  

IMG_0292

IMG_0294

IMG_0295

 

晚上到這裡來用餐,燈光美氣氛佳,還可以看到夜景

甚至有遊艇改建成的餐廳,搭配海鮮料理,這時候就會看到很多情侶出沒

 

IMG_1138

IMG_1142

IMG_1147

IMG_1150

IMG_1152

IMG_1154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072

 

因為民情的關係,澳洲的老人很多都沒有跟子女住在一起

都會選擇住在養老老人村裡面

不但大家可以一起做伴,同時也有人可以照顧生活起居

政府蓋的老人村,也可轉換買賣,差額列為政府收入

然後週邊保持的很好,讓人見識澳洲人真的很重視生態環保

 

IMG_1074

 

現在政府推廣舊物買賣和休閒喝咖啡,讓遊客和在地老人們有歇腳的地方

也希望讓年輕人來此經營,讓這城市有朝氣

 

IMG_1073

IMG_1067

IMG_1068

 

他們的櫥窗設計都蠻漂亮的,都讓人會有想進去逛的感覺

 

IMG_1070

IMG_1078

IMG_1069

IMG_1079

IMG_1081

IMG_1084

IMG_1085

IMG_1086

IMG_1093  

IMG_1089

 

澳洲沒什麼天災,不會有地震、不會有海嘯、不會有水災、不會有龍捲風,一年四季天氣晴朗

唯一災害是-旱災,尤其是森林大火,因為尤加利樹會分泌油脂,加上大太陽曬,就容易起火

一但起火,若週邊有民房就會去救火,若週邊沒人居住就放給它燒

反正澳洲什麼沒有,樹木最多,救火還反而浪費時間人力咧~~~

 

IMG_1090

IMG_1091

IMG_1092

IMG_1077

IMG_1094

IMG_1097

IMG_1098

IMG_1101

IMG_1102

 

在午後悠閒的時光,和兒子一起品嚐著香濃的飲料,四周的氛圍讓自己都覺得自己變成半個外國老人了呢~

 

IMG_1103

IMG_1100  

IMG_1105

 

時間過得很快又要上車了,人在國外對這裡的人、事、物~都很好奇,四十分鐘的休息好像不太夠

 

IMG_1110

IMG_1107

IMG_1109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213

皇家植物園裡面見到的可不只限於植物,不少較大型的野鳥會在公園的草坪上踱步

不開放的總督府 亦在裡面

IMG_1224

IMG_1205

IMG_1210

IMG_1211

IMG_1209

IMG_1199

 

不開放的總督府遊客只能探頭探腦地窺一下

 

IMG_1215

IMG_1216

IMG_1217

IMG_1221

IMG_1222

IMG_1223  

IMG_1214  

 

好美~~綠地是綠地,建築是建築,藍天是藍天,海港是海港,怎麼有城市可以如此完美

很大片的綠地公園,且人很少耶,不會像台灣風景區拍照時,背景都會有路人

 

IMG_1206

IMG_1208

IMG_1218

IMG_1219

IMG_1220

園區中有十九世紀時期浪漫愛情故事加持的--麥奎里夫人石椅

據說這是第五任總督麥奎理夫人最愛欣賞雪梨港的地方

隨著丈夫由英國遠渡重洋來到澳洲,都會在這看著英國來的船隻一解鄉愁

總督知道後命令囚犯雕刻出張石椅,方便夫人坐在這觀賞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一張石椅也因此有個故事的生命

IMG_1225

IMG_1226

IMG_1227

IMG_1207  

IMG_1228

 

這棵樹盤纏著糾纏著形成花瓶的感覺,樹根一片片像是大板根

 

IMG_1231

IMG_1232

IMG_1234  

IMG_1233

 

園區中的樹木就像這棵樹一樣大

且都會附上坐椅讓人在那休息兼欣賞海灣的美景

草皮都是整整齊齊的看不到什麼雜草跟垃圾

 

IMG_1235

 

很多當地人躺臥在草地上野餐閒談,原來大城市的生活也可以十分悠閒

 

IMG_1236

IMG_1237

IMG_1238

IMG_1200

IMG_1202

IMG_1201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382

 

聖瑪莉大教堂,位於雪梨市中心

是一座為哥德式建築,特色就是有著尖塔、玫瑰花窗以及彩色玻璃

聖母教堂奠基於1821年,1865年毀於大火,1869年臨時的木製教堂也被大火燒毀

此後新建19世紀哥特復興式教堂,直到2000年才建成的雙塔成為該市的地標

 

IMG_0362

IMG_0368

 

大教堂是採用澳洲的"黃色沙岩"建築而成

它的特色就是冬暖夏涼但一段時間後就會呈現灰黑色

導遊說有時還會看到幫牆壁洗香香的場景

側邊可進去參觀但裡頭不可拍照

裡面真的超級華麗~記得一定要去走走

 

IMG_0373

 

教堂的頂部結構也做的很特別

顯得古意盎然,瀰漫著一團團謎一般不可思議的的氣息

 

IMG_0375

 

四周花圃種滿五彩繽紛的花草更襯托出教堂的美麗

 

IMG_0376

IMG_0377

IMG_0381

IMG_0383

IMG_0385

IMG_0386

 

以下的相片是教堂側面和後面的美麗建築

 

IMG_0387

IMG_0393

IMG_0398

IMG_0407

IMG_0411

IMG_0370

 

這就是海德公園中的噴水池

中間的雕像是阿波羅神,祂所指的是東方,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

下方是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而那烏龜就是人類的代表

 

IMG_0372

 

大型雕塑品的水池,總共有三座大的雕塑

中間則有四隻烏龜朝中心噴水,不是很清楚這個水池及雕塑的歷史

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感覺,很漂亮就是了

 

IMG_0374

IMG_0380

 

這個世界就像個萬花筒,轉個角度,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采

旅行是浪漫逐夢與踏實築夢的過程;每按一次快門,都是又一次的感動

藉著紀錄這些走馬看花的點點滴滴

希望就讓當時捕捉的一些美麗回憶,留在每一個曾經踏過的地方

 

IMG_0384  

IMG_0389

IMG_0391

IMG_0395

IMG_0397

IMG_0400

IMG_0401

IMG_0402

IMG_0406

IMG_0410

IMG_0363

 

澳洲是非常注重環保及綠地的國家

處處都看的到跟人一樣粗的樹幹及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

 

IMG_0365

除了人工建築物之外,公園內還有許多設計師精心規劃的「自然」景觀

這裡的空氣相當清新,如果不仔細眺望遠方的高聳建築物

真的會讓人覺得好像在市郊的公園裡散步,而不是在繁忙的都市公園裡行走

 

IMG_0366

在殖民地初期,海德公園的舊址是一個居民最喜歡的體育與娛樂場地

於 1810 年 10 月 13 日,海德公園由當時的澳洲總督麥格理提議建造這座公園

因為總督覺得雪梨應該與倫敦一樣,有個居民共同的活動空間

於是通過建造公園的法案,並把它命名為海德公園

 

IMG_0369

IMG_0410

IMG_0412

 

在公園的南端,是位於思考湖紀念池和博物館車站入口旁的  戰爭紀念館

輕型巡洋艦的 104 毫米炮的紀念碑矗立在  戰爭紀念館的東南方

 戰爭紀念館始建是為了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一個紀念

 

IMG_0413

IMG_0419

 

路邊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巨型西洋棋,我看了一會兒,真的看不懂

在玩的兩位外國人則是聚精會神的很認真下棋,不少人待在附近觀棋^^

 

IMG_0422

 

海德公園的特色景點 - 巨型西洋棋

 

IMG_0421  

IMG_0423

IMG_0425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436

 

最具代表的,就是位於喬治街,市政廳旁的維多利亞女皇大廈

而建築外觀有著雕工細緻的人像與銅綠色圓頂,足以媲美女王的神聖宮殿

最初是用於市場與辦公室,到了1986年,才轉型成為購物中心

而其富麗堂皇的裝飾,更是造訪雪梨必遊的觀光景點之一

 

IMG_0316

 

一間間隔間的商店,販售著各種奢華的商品,又是不折不扣的精品店

正因如此,來此可以想像自己是個上流社會的貴婦忙採購

也可以當個欣賞建築的觀光客忙照相,我就是為拍照而忙的人

 

IMG_0315

 

這座狹長的建築,融合了維多利亞風、拜占庭風以及羅馬風

雕花復古欄杆以及幾何形的羅馬地磚,就像是一間充滿藝術品的博物館

 

IMG_0320

IMG_0321

 

在樓梯間的迴旋處,滿是色彩鮮豔的玻璃窗,又像是間氣氛莊嚴的大教堂

 

IMG_0322

IMG_0324

IMG_0325

 

可別小看樓梯間彩色玻璃更是另一個藝術極品

 

IMG_0332  

 

百年的皇家報時鐘,逢整點就會發出鐘響

 

IMG_0327

 

細看報時鐘上,還有小巧的人偶像,端詳這一幅幅的畫面

 

IMG_0328

 

維多利亞女皇大廈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共有四層

匯集有世界名牌與澳洲自有品牌的服飾、珠寶店等

 

IMG_0329

 

這次來澳洲兒女們就是想來此做一次不同國度的貴婦

到此高消費的餐廳和國內的比較環境和心情(都由子女埋單)

挑高的裝潢讓人很放鬆,明亮堂皇沒有一絲豪的壓迫感

 

IMG_0336

 

走進來沒有一點喧嘩聲,個個紳士、淑女低聲輕語的,害我不得不把我的大嗓門給壓低了

 

IMG_0335

IMG_0340

 

桌上這個不銹鋼壺是燒熱水的,真是別緻

相信嗎?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是魏姥姥逛大觀園的感覺

 

IMG_0339

 

當我們坐下,開水馬上遞上,服務手腳真快

 

IMG_0338

 

兒子正在點午茶點心,都用英語和服務員溝通,我在一旁鴨聽雷(聽不董啦)

 

IMG_0342

IMG_0346

 

精緻的瓷器又是我最愛的玫瑰花的圖案,不自覺的摸了又摸,真是愛不釋手

 

IMG_0347

 

又加點一些比較常吃的點心,服務人員又換一

 

IMG_0348

IMG_0349

IMG_0353

 

在這裡,你可以安靜地享受一套傳統的英式下午茶,溫熱的比司吉(scones,司康餅)

配上一壺皇家伯爵奶的熱茶,真的是很享受

其實我本來就很喜歡比司吉配下午茶,加上這裡做得更高檔更加讓我喜歡

 

IMG_0355

 

無論想坐多久但是時間一到還是要離開,何況我們時間也有沒有很多

離開維多利亞購物中心,往下一站旅遊去了

 

 

IMG_0435

IMG_0312

 

維多利亞女皇大樓閃閃生輝,是富麗堂皇的購物中心,內有時裝店、珠寶店

特色商店及咖啡廳,琳瑯滿目的商品令你目不暇接

而樓梯和走廊上的精美油畫,卻讓你感覺置身於博物館之中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201

 

來到雪梨一定要到岩石區來走走


因為這裡非常的有特色,是個非常好逛的地方


喜歡英式古建築的人,就一定不可以錯過這一區

 

 

IMG_0204

 

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亞瑟菲利浦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移民和囚犯登陸的所在地

這就是澳洲新歷史的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澳洲有這麼多英式建築的原因

即今已是一個觀光休閒和探索雪梨發展史的所在地

 

IMG_0152

 

岩石區

澳洲殖民時期典型古老建築及歷史主要發源地,雪梨最古老的殖民地

 

IMG_0272

IMG_0299

IMG_0300

IMG_0304

IMG_0305

IMG_0308

IMG_0309

 

最具代表的,就是位於喬治街,市政廳旁的維多利亞女皇大廈

它是在1898年為了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50周年而建造的

 

IMG_0433

 

IMG_0434

IMG_1125

 

岩石區充滿許多 20 世紀矮身的古建築,漫步在這裡讓人十足愉悅,光欣賞就飽了

 

IMG_0262

IMG_0264

IMG_0265  

IMG_1135

 

隨意在街巷中穿梭,大概是認識岩石區最好的方式

有時會看見深邃小徑、古老廢墟,有時又是餐廳的後院,一個轉彎就是另一個世界

 

IMG_1265

IMG_1272

IMG_1273  

IMG_1266

IMG_1276

 

今天是由小兒子帶領我們來逛大街的,也作了小小簡介

我想應該還有很多他也不可能知曉,畢竟是別人的歷史

看~~都是他走在前面帶領我

 

IMG_1278  

IMG_1277

 

聽說19世紀時,這裡可是澳洲商業、建築、農業、醫藥的中心


看條街的建築,其實多少可以看出他之前的風光

IMG_1284

IMG_1271  

IMG_1286

 

每一處每一個建築都是一段歷史

 

IMG_1289

IMG_1291

 

這棟建築費常特殊,窗事上都是軍人的雕像,但不知它典故的來源

 

IMG_1292

IMG_1294  

 

逛到這裡,雙腳已經來到一個「再走下去就要起水泡」的境界,於是就想隨意就地而坐——

(回到飯店之後居然發現真的起水泡了)

 

IMG_1295

DSC00489.JPG 

岩石區的開拓應該是斑斑血淚使

當時很多的建設,其實是由流放人的雙手建成的

DSC00493.JPG 

DSC00494.JPG 

IMG_1296

IMG_1297

IMG_1302

IMG_0301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種有鐘的建築特別的有興趣

隨意在沒有人認識的大城裡亂走,竟然是會上癮的

 

IMG_1315

IMG_1318

IMG_1329  

IMG_1321  

IMG_1319

IMG_1320

IMG_1324

IMG_1327

IMG_1326  

岩石區始建於1788年殖民地建成之後

最早的建築大多用當地的砂岩建成,這也是該地區名稱的由來

該區域是雪梨最早開發的地區,曾有貧民窟之稱,經常光顧的只有海員和妓女

19世紀末期,該區域被名為「Rocks Push」的組織管理。因而這壞名聲也一直持續到19世紀70年代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0654

 

這片花園非常大走呀走的來到式庭園

日本建築最早大量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但隨後也漸漸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明治時代以後,由於越來越多外國人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築轉以西式設計

日本並沒有任何史前建築的實體遺跡存在,古老文獻幾乎沒有與建築有關的記載

 

IMG_0661

 

二戰後的主流建築不再是傳統的木造形式(由於容易在地震或轟炸時著火)

而是以鋼鐵作為建造材料,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築發展的基調

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尋找日本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理念之間重疊的部分

互相替換成品既和西方建築融為一體,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IMG_0657

從小灌木圍牆進入日式的花園庭園,充滿了驚喜的驚喜!

IMG_0658

IMG_0659

IMG_0660

IMG_0664

IMG_0665

IMG_0666

 

沐浴在充滿奢華顏色和香味的日式花園,迷人景色和花香令人驚嘆,超愜意

 

IMG_0668

IMG_0677

IMG_0678

IMG_0681

IMG_0687

IMG_0688

IMG_0689

IMG_0691

IMG_0693

IMG_0683

IMG_0653

IMG_0673

IMG_0674

IMG_0676

IMG_0644

IMG_0648

IMG_0649  

IMG_0637

IMG_0638

IMG_0639

IMG_0640

IMG_0641

IMG_0645

  

人~總是

喜歡循著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不斷的回味

相同的道路,陪伴的人不同,心情卻不同

旅行

是給自己下一段人生的精彩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